冯雪松追踪采写方大曾事迹座谈会发言摘编
陈申 冯振宇摄
方大曾是中国的卡帕
摄影史学学者、中国摄影出版社编审 陈申
首先感谢中国记协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来临之际,举办这样一个座谈会。能让我们在众多的抗日话题中回忆方大曾的关于抗战报道的一段历史,也我们通过雪松同志写的《方大曾:消失与重现》,来缅怀一个战场上失踪的记者。如果没有冯雪松15年跟踪采访不懈的努力,他把历史的一些碎片给组合起来,然后提炼,如果不是这样,那么我们就不能使这样一个即将被忘掉的战地记者浮现在眼前。刚才通过冯雪松的发言、通过张在璇先生的描述使方大曾的形象浮现在我们眼前。
和方大曾同时代的新闻工作者对方大曾有很高的评价。上海大公报老记者陆贻,1992年就写了一篇文章,他说方大曾是抗战革命时的摄影记者,给了很准确的的评价。范长江写过《忆小方》,文章中说“方大曾在我们朋友心里,在我们朋友心里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所谓”朋友“就是我们记者同仁。他怎么评价方大曾呢?他说方大曾“对题材的选择和对时间性的严谨,这些都是引起朋友们注意的地方”。可见范长江对小方也有很高的评价。
我曾经参加了1987年出版的《中国摄影史》的编著工作。但直到1980年代末才看到方大曾800多张原版照相底片。,撰写87年版《中国摄影史》时候我们掌握的情况很少,里边只有支离破碎的、对于方大曾的一些记述。这些记述还不是从他本人的生活阅历,因为当时研究者只能从发表的一些抗战前后的报道,和新闻有关文献上看到的方大曾。比如提到在1937年抗战前后,4月份上海出版的《美术生活》杂志,当时是上海新闻报馆发行的,徐悲鸿、张大千、林风眠、黄宾虹这些艺术界人士都参与了杂志的编辑工作。
这个刊物只办了几个月,到了8月份,淞沪战争以后就停刊了。停刊前的第41期《美术生活》就发表有方大曾拍摄的的作品,是“抗战图存”和“为国捐躯”两组照片,是“七七事变”以后,第一批反映中国军队卢沟桥抗战的实况照片,所以说他是卢沟桥抗战的第一人,这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当时署名是小方。
当时中国的大多数老百姓都不认字,那么怎么启迪民智以号召抗日救国呢?当时中国的大多数老百姓都不认字,照片是最好的启迪民智手段。《美术生活》宣称“以艺术的大众化,达到救亡图存观念的普遍化”,这个办刊理念实际上跟方大曾的追求是一样的。事实证明,他确实是一个英勇无畏、活跃在抗日战争初期优秀摄影记者,也是一个又能够拍照,又能够写文字报道的前线记者。
1936年绥远抗战爆发,这是中国军队打胜的第一仗,方大曾去了绥远采访。范长江还有其他的很多记者也都参加了,绥远之行,但是拍摄照片方大曾是最全的,400多张在绥远拍摄的底片珍贵之极。后来我去了乌兰察布市,当地的文史研究者看到这些照片以后,认为是绥远抗战唯一的完整图片资料。
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现在应该更多地关注方大曾一种精神经济,就是敢于承担的精神。在国难当头的危难时刻,方大曾早在1935年,为了自己的事业,为了自己的信念,为了自己的工作,为了自己的信仰,就已经抱定了为国捐躯的一种思想。我们看到的那张1935年冬,他在绥远前线戴钢盔的照片,这幅照片写到道: “母亲大人留念,小方于1935年冬执行摄影工作时,于绥远战地。” 表明他1935年的时候已经抱定了以身许国的决心,所以要为他的母亲留下自己的照片。中法大学毕业以后,他当时是以学生走向了新闻战线,他跟一些同仁发起组织了中外新闻学社,加入新闻记者的行列。
卢沟桥事变以后,在卢沟桥碰到了范长江。范长江写到,以前知道方大曾的名字,是在天津《大公报》的时候,我没有见到他,但是我看到了小方留下的一个名片,所以他一直在关注着方大曾。因为方大曾在抗战前夕写了很多篇有关抗战的报道,包括冀东伪政权的报道,因为当时冀东伪政权已经在冀东成立了伪政府,方大曾1935年专门到那儿进了几十天的采访。这些采访的照片里面,拍的照片就寄托了他的正义之感,他拍到了日本用中国船走私棉花逃避关税,满街都是大烟馆,卖鸦片。天津的洋行橱窗里面摆的东洋货等等的迹象,他的照片完全是一种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一种如实记录。方大曾的照片能够留在今天,让我们既看到了当时的现状,中国社会的现状,又看到了他本人对社会的态度和爱憎。如果把方大曾和当时大家很熟悉的战地摄影家,罗伯特·卡帕来比是可以的。因为什么呢?因为罗伯特·卡帕他在西班牙内战的时候拍了一位饮弹身亡的英勇士兵而一举成名。卡帕有句名言:如果你拍的不好,离枪炮不够近。我们经常提到把握时间的节点,我们经常说到一个新闻词就是“第一时间,”实际方大曾在1935年看他的文章,就已经提出这个新闻概念了。我们有时会把它翻译成首先到新闻的“地方”,深入到新闻的核心地方。
1999年底,我把方大曾关于抗战报道的情况,写了一份简单文案用传真发给了中央电视台。传真传过去之后,冯雪松表示了极大的关注。我也知道冯雪松他拍过很优秀的专题片,或者他有自己的一种风格在里面,比如说他执导过《中国20世纪的女性史》,大型的专题片,开创了口述历史的方式,再现了中国20世纪女性的生活和存在状况,他这种拍摄的理念是非常值得赞赏的。冯雪松投入《寻找方大曾》电视片的编导和创作,一直到他完成了最近《方大曾:消失与重现》写作出版,投入了极大的热情,15年没有间断,不断地延续补充关于方大曾的资料。他本身也是一个媒体人,新闻工作者,如果没有他15年的努力,方大曾也许不会这么清晰的在我们每个人的眼前再现,就是因为大家逐渐的认识到方大曾的事迹,最终使得这837帧珍贵的底片有了最终的归宿。,2006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入藏了这些底片。
方大曾的一生非常短暂,正因为冯雪松的跟踪采访,不懈努力,以及更多的关心方大曾事迹的有识之士,包括在座的各位媒体朋友,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才能把这种爱国的,民族的,自信的精神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