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雷锋精神 建设文明社会——公益路上,我们“雷”厉“锋”行
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爱公益频道 > 弘扬雷锋精神 建设文明社会 >
为挽救一位素不相识的白血病患者的生命,义煤集团千秋矿职工李建新先后3次到北京配型。龙年春节前,他捐献600毫升造血干细胞输入患者体内,自己却昏倒在采集床上。李建新说——
一次偶然
他成了“编外”捐献干细胞志愿者
2月8日下午,在义煤集团总医院的病床上,李建新脸色蜡黄、眼窝深陷,宛若大病初愈。由于一次性捐献造血干细胞过多,造成体内血小板严重低下,1月18日从北京成功捐献归来后,李建新一直在病痛中度过。
不过,聊起那位受助的白血病患者时,39岁的李建新立刻来了精神:“他父亲昨天打来电话,说他接受骨髓移植后,体内的白细胞开始上升了。”
爱的火花重新点燃另一个生命的期待。说到这里,这个性格豪爽坚毅的男子眼睛有点湿润。其实,李建新并不是中华骨髓库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此次义举,纯属偶然。
2010年夏天,李建新一家三口到北京旅游,他在王府井大街上看到一辆献血车后就走不动了。多年来,李建新有一个“嗜好”,只要一看到献血车,就会忍不住挽起袖子献一袋血。这已是他第四次献血了。
事隔一年以后,2011年11月中旬的一天上午,李建新突然接到一个来自北京的陌生电话:“你血型里的指项与一位急性白血病患者相符合,你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救救他吗?”对方自称是北京航空航天医院的医生,姓王,是那位白血病患者的主治医生。
想到自己能救人一命,李建新当即痛快地答应了。王医生告诉他,由于时间紧迫,他必须尽快赶到北京配型。
三上北京
只为配型成功救人一命
说走就走。在征得妻子同意后,李建新给自己工作的运销科负责人请了假,当晚就踏上了他人生中第一次特殊的旅程。
因为要抽血,他按照王医生的叮嘱一夜没喝水,也没有进食。到北京后,他马不停蹄地赶到北京航空航天医院,按要求抽完血后,为了不影响工作,他于当天晚上又踏上返程。
5天后,王医生在电话中告诉李建新初配成功,需要他再次到北京进一步做高配。当时,李建新在汝阳,他只回答了王医生一个字:“中!”于是,第3天凌晨,他又出现在王医生面前。
这一次在北京,李建新得知等待他救助的那位白血病患者名叫李亚波,驻马店平虞县人,今年33岁。
回到家后,李建新每一天都在期盼中度过。他希望能与李亚波配型成功,好挽救那个年轻的生命。他明白,白血病患者遇到合适的配型特别不容易,何况李亚波患的是急性白血病。
2012年元月中旬的一天,李建新终于等来了北京的电话。这次打电话的不是王医生,而是一位自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附属八一儿童医院的罗医生。她告诉李建新一个好消息:配型成功。
原来,李亚波从北京航空航天医院转到了北京军区总医院附属八一儿童医院。当天晚上,怀揣延续一个年轻生命的大爱之心,李建新再次坐上了开往北京的火车。
捐献600毫升干细胞
他昏倒在采集床上
一系列体检合格后,李亚波的现任主治医生罗医生郑重地与李建新谈话:“由于患者体型高大,需要从你身上采集3次干细胞(每次200毫升)才能救活他。”罗医生同时告诉李建新,这么大的捐献量,短时期内会对身体有所伤害,他建议李建新的家人前来陪护。
李建新打电话征求妻子意见。电话里,妻子彭淑兰沉默了一会,坚定地说:“抽吧,救人!”当天,彭淑兰带着孩子也来到北京。
1月18日,采集干细胞的针头扎进了李建新的身体,当天采集了200毫升。
1月19日,第二次采集,李建新开始感到头晕。与他同病房捐献干细胞的是一位江苏男子,采集完毕后,两个同怀大爱之心的男人相扶着走回病房。
1月20日,第三次采集。这一次,李建新昏倒在采集床上。
李建新的血小板指数持续走低,需要住院。然而,1月22日,医生告诉他,账上的钱用完了。李建新第三次到北京后,体检、采集干细胞等需要大量费用,李亚波的家人给医院缴了2.5万元。
李亚波家在农村,骨髓移植需要大笔医疗费。想到这些,李建新与妻子商量后决定出院。
那天,正好是农历除夕。第二天就过年了,李建新身体十分虚弱,他们只好寄宿在北京的一个亲戚家。龙年正月初四,一家三口坐火车回到义马。
走之前,李建新专门到医院无菌仓看望了李亚波。隔着玻璃墙,他鼓励李亚波:“兄弟,一定要坚强,你会很快好起来的!”
回到家后,李建新一直感到身体不适,他先是在诊所里输液,仍不见起色,农历正月初八,李建新住进了义煤集团总医院。每天都要输液打针,他的两只手肿得像面包。短短十几天,他的体重下降了5公斤。
对于这次平凡而又崇高的大义善举,李建新说,他从没后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