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雷锋精神 建设文明社会——公益路上,我们“雷”厉“锋”行
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一、中国扶贫基金会支持NGO参与汶川地震社区发展项目
2008年汶川地震中,NGO组织积极参与汶川地震灾害紧急救援,据不完全统计,奔赴四川在一线参与救灾的民间组织有300多家。汶川灾后重建阶段,仍然有大量NGO组织坚守灾区,他们在灾后重建阶段中的工作表现可圈可点。
随着三年汶川灾后重建工作的结束,地震灾区社区硬件设施以及公共服务设施都实现了一个大的跨越,灾区将进入发展振兴阶段。
怎样推动社区公共关系重建,提升社区公共服务水平?怎样催生社区内发展动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怎样结合新建社区的环境保护,实现贫困社区和贫困人群的发展?既是NGO组织在地震灾区发展振兴阶段面临的挑战,也是重要机遇。
2011年5月7日,中国扶贫基金会决定资助500万元,支持NGO组织继续参与汶川灾区社区发展项目,在提升地震灾区社区公共服务和持续发展方面的能力的同时,促进草根NGO组织自身能力的发展和机构的成熟。
二、汶川地震中发展起来的NGO成为项目申报的主角
截至2011年5月27日,基金会共收到31家机构的40份项目建议书,资金申请总规模超过1568万元,申请机构分别来自甘肃、陕西、四川、北京、青海、上海等6个省、直辖市。
项目申报机构呈现三大特点:第一、外来NGO,他们坚守灾区,参与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第二、外来NGO本地化,在地震灾区生根发芽;第三、在全国各大NGO组织的推动下,汶川地震灾区发展起来的NGO组织。
在汶川地震过程中发展起来的NGO成为本次项目申请的主角,共有13家机构参与项目申报,他们申请项目目标人群更聚焦、项目执行更专业以及项目更贴近社区。
同时,申报机构注册类型多样化,其中,11家社团组织,9家民非机构,9家工商注册, 1家在香港注册以及1家按民办事业单位登记注册的非营利性研究与服务机构,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们代表着汶川灾区公益组织最活跃的力量。
三、NGO在关注重灾区的同时,向偏远的一般地震灾区转移。
40项目申报建议书中,其中有7个项目实施地在都江堰,6个项目实施地在北川,主要因为北川、都江堰是重灾区,外来NGO组织资源大规模投入,催生了当地NGO组织的快速发展。
同时,我们也发现,NGO的关注区域逐渐向偏远的一般地震灾区转移,比如甘肃成县、西和县以及四川通江县,这些灾区在汶川地震紧急救援和灾后重建阶段,NGO关注度比较低,资源投入也比较少。
四、社会公共服务成为NGO关注的焦点
项目申报内容包括社区公共服务、生计发展、环境保护以及NGO能力等4大类。其中,社区公共服务项目成为NGO关注的焦点,共有21个申请项目。
社区公共服务项目包括社区关系重建、心理关爱、医疗卫生、社区养老等,特别是心理关爱项目,从学生心理干预向社区人群和政府干部的心理干预的延伸,在汶川灾区外来援助退出的情况下,实现社区人群心理的独立,变得至关重要。
其次,社区生计发展项目,以社区为核心,通过能力培训、提供创业机会、建立生产合作社以及生态旅游等多种形式,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
第三、社区基础建设项目申请比较少,主要在偏远的一般地震灾区,可能是政府资源投入比较低。
中国扶贫基金会将对入选项目进行初选,将于2011年6月18日-19日组织入围机构在成都召开项目现场评审会,届时,专家评审小组对项目进行最终评审。